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白鱼,中药材。为鲤科红鲌属动物翘嘴红鲌鱼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(Bleeker)及鲌属动物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的肉。具有开胃消食,健脾行水的功效。主治食积不化,水肿。
别名
鲌鱼、白扁鱼、翘壳、翘嘴巴、翘嘴鲌、大鲌鱼
性味归经
甘,平;归脾、胃、肝经。
化学成分
翘嘴红鲌:每100g可食部分含水分77g,蛋白质18.6g,脂肪4.6g,灰分1g;钙37mg,磷166mg,铁1.1mg,核黄素0.07mg,烟酸1.3mg。
形态特征
1.翘嘴红鲌鱼:体延长而侧扁,头背面几乎平直,后部微隆起。体高与头长略相等,个体长200mm以下的,头长比体高为大,200mm以上的个体则相反。6冬龄鱼体长可达615-648mm,体重达2500-3500g。口上位,口裂伸至鼻孔前缘的垂直线下方。下咽齿3行,齿的顶端呈钩状。下颌肥厚,急剧突出而上翘。眼大,位于头的侧上方。鳃耙细长,外侧23-30,内侧24-31。背鳍3.7,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。臀鳍3.21-24,基部较长。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基部,腹鳍末端下达肛门。鳔3室。背部及体侧上部为灰褐色,腹部为银白色,各鳍灰色乃至灰黑色。2.红鳍鲌:体稍长,侧扁,头后部明显突起似驼背状。腹部自胸鳍基至肛门有腹棱。头中等大,口上位,口裂几垂直,下领突出而上翘。眼中等大,位于头侧上方。下咽齿3行,末端呈尖钩状。鳃耙25-29。鳞小。背鳍在腹鳍与臀鳍之间。尾鳍呈叉状。背部青灰色,侧面和腹部银白色,背鳍和尾鳍的上叶呈青灰色,腹鳍、臀鳍及尾鳍下叶呈橙红色。
分布区域
1.翘嘴红鲌鱼:长江干流从金沙江到河口、黑龙江、黄河、辽河等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均有分布。2.红鳍鲌:全国各大江河均有分布。
功能
本品具有开胃消食、健脾行水的功效。
主治
食积不化,水肿。
医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“主肝家不足气,调五藏气,理经脉。助脾气,能消食,理十二经络舒展不相及气。”
2.《日华子》:“助血脉,补肝明目,灸疮不发,作脍食之良。”
3.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胃气,开胃下食,去水气,令人肥健”
4.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“开胃健脾。主治胃气不舒,水肿。”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50g。
配伍应用
1.治浮肿:红鳍鲌250g,车前子15g。用鱼煮汤,再用鱼汤煎车前子。每日服2次,连服数日。
2.治产后抽筋:红鳍鲌1条,煮食,每日服2次,连服数日。(1.2方出自《常见药用动物》)
使用禁忌
患疮疖者慎服。
采收加工
4-7月捕捉,鲜用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