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标药公众号
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

中草药资料网站

www.biaoyao.com

清暑益气汤方歌方解,功用主治

ID:17270 / 打印

 清暑益气汤

出自《温热经纬》

【组成】 西洋参(5g)  石斛(15g)  麦冬(9g)  黄连(3g) 竹叶(6g) 荷梗(15g)   知母(6g) 甘草(3g) 粳米(15g)  西瓜翠衣(30g)(原书未著用量)

【用法】 水煎服。

【功用】 清暑益气,养阴生津。

【主治】 暑热气津两伤证。身热汗多,口渴心烦,小便短赤,体倦少气,精神不振,脉虚数。

〖方歌〗王氏清暑益气汤,善治中暑气阴伤,

洋参冬斛荷瓜翠,连竹知母甘粳襄。

【方解】 本方治证乃暑热内侵,耗伤气津所致。暑为阳邪,暑热伤人则身热;暑热扰心则心烦;暑性升散,致使腠理开泄,而见汗多;热伤津液故口渴,尿少而黄;暑热耗气,故见体倦少气,精神不振,脉虚。治宜清暑热,益气生津。正如王孟英所言:“暑伤气阴,以清暑热而益元气,无不应手取效”。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,西洋参益气生津,养阴清热,共为君药。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;石斛、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,共为臣药。黄连苦寒泻火,以助清热祛暑之力;知母苦寒质润,泻火滋阴;竹叶甘淡,清热除烦,均为佐药。甘草、粳米益胃和中,为使药。诸药合用,具有清暑益气,养阴生津之功。使暑热得清,气津得复,诸证自除。

 【运用】

1.辨证要点:本方用于夏月伤暑,气阴两伤之证。以体倦少气,口渴汗多,脉虚数为证治要点。但本方间有滋腻之品,故暑病挟湿者不宜使用。

2.加减法:若暑热较高,可加石膏以清热解暑;暑热挟湿,苔白腻者,可去阴柔之麦冬、石斛、知母,加藿香、六一散等,以增强祛湿之功;黄连味苦质燥,若暑热不盛者可去之;用于小儿夏季发热者,可去黄连、知母,加白薇、地骨皮等。

3.现代运用:用于小儿夏季热,久热不退,烦渴体倦,属气津不足者。

【附方】

清暑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 黄芪汗少,减五分 苍术泔浸,去皮 以上各一钱五分(4.5g)  升麻一钱(3g)    人参去芦  泽泻 炒曲 橘皮 白术以上各五分(各2g)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三分(各2g)  青皮去白,二分半(1.5g) 黄柏酒洗,去皮,二分或三分(2g) 葛根二分(1.5g) 五味子九枚(2g)  水煎服。功用:清暑益气,除湿健脾。主治:平素气虚,又受暑湿。身热头痛,口渴自汗,四肢困倦,不思饮食,胸满身重,大便溏薄,小便短赤,苔腻,脉虚者。

以上两方同名,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,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。但《温热经纬》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,重在养阴生津,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;《脾胃论》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之力稍逊,但侧重健脾燥湿之功,用治元气本虚,伤于暑湿之证。

【文献摘要】

  1.原书主治

《温热经纬》卷4:“湿热证,湿热伤气,四肢困倦,精神减少,身热气高,心烦溺黄,口渴自汗,脉虚者。”

2.方论选录

王士雄《温热经纬》卷4:“湿热证,湿热伤气,四肢困倦,精神减少,身热气高,心烦溺黄,口渴自汗,脉虚者,东垣用清暑益气汤主治。同一热渴自汗而脉虚神倦,便是中气受伤而非阳明郁热。清暑益气汤乃东垣所制,方中药味颇多,学者当于临证时斟酌去取可也。雄按:此脉此证,自宜清暑益气以为治。但东垣之方,虽有清暑之名,而无清暑之实。观江南仲治孙子华之案;程杏轩治汪木工之案可知。故临证时须斟酌去取也。余每治此等证,辄用西洋参、石斛、麦冬、黄连、竹叶、荷梗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、西瓜翠衣等,以清暑热而益元气,无不应手取效也。”

【临床报道】

清暑益气汤治疗小儿夏季热。日1剂,水煎服,分4次服,婴儿可少量频服,1岁以下药量减半,7日为1疗程。本组20例,对照组18例,用青霉素、三磷酸腺苷、辅酶A静滴,复方氨基比林肌注及复方新诺明冲剂口服,多种维生素等抗炎支持对症治疗,7日为1疗程。疗效标准:治愈:用药2个疗程,当年症状全部消失,随访1年无复发。好转:用药2个疗程,当年症状全部消失,次年仍有轻微表现。无效:用药2个疗程以上,症状缓解,但不稳定。两组分别治愈18、11例,好转2、4例,无效0、3例,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(P<0.05 )。[叶艾风. 清暑益气汤治疗小儿夏季热20例。湖南中医杂志 2000;16(4):37]

标签: 中药良方 中药方剂 中草药图谱 中草药图片大全 
上一篇: 当归四逆汤配方,功效与作用
下一篇: 痛泻要方方歌与功用主治

作者:标药网官方 @ 标药网   2021-09-12

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。

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: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,可以点击: 养生保健

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,请遵医嘱,本站概不负责!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