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标药公众号
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

中草药资料网站

www.biaoyao.com

生石膏的临床应用

ID:16353 / 打印

石膏味辛甘,性大寒,入肺、胃二经,具有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之功效。夏老在儿科临证时常以石膏为主药,治疗时行温疫、痰热壅肺、胃热炽盛所引起的诸多病证,每获良效,现举案例3则,介绍如下。

  1.时行温疫

谷某,男,5岁,1998年2月1日初诊。左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4天,壮热口渴。咀嚼不便,咽红,舌红、苔薄黄,脉浮数,诊为风温在表之痄腮,治以疏风清热、散结消肿,方用银翘散加味。处方:生石膏(先煎)60g,金银花、连翘各15g,芦根9g,桔梗、白僵蚕、竹叶,陈皮、荆芥.牛蒡子、薄荷(后下)各6g,甘草3g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服3剂后身热退,肿痛渐消。守原方更进3剂痊愈。

按:本例患儿,虽邪在肺卫,尚未入里,但因小儿发病容易,传变迅速,故在辛凉平剂中加用生石膏一味,表里双解。防止传变,白僵蚕既能散结消肿,又能平息肝风,防止邪热袅张而化火动风;陈皮理气和胃,防止苦寒过极损伤胃气,故获全功。

  2.痰热壅肺

梁某,男,8岁,1999年11月7日初诊发热7天,汗出,胸腹满闷,纳呆,咳嗽声浊,喉间痰鸣,痰黄黏稠,口渴欲饮。舌红、苔黄腻,脉滑数。证属痰热壅肺。治以清热化痰、降气平喘,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。处方:生石膏(先煎)60g,黄芩9g,炙麻黄、苦杏仁、半夏、川贝母各6g,甘草3g。水煎服,每天1剂。服3剂后身热退,咳喘减,原方去黄芩,生石膏减为30g,加沙参、麦冬各9g,再进6剂痊愈。

按:麻黄性温,原为发汗解表之药;石膏辛寒,擅清阳明气分之热。两药相伍,则麻黄并不解表发汗,而主要是宣肺定喘;石膏配麻黄则不在于清泄阳明,而在于清肺中邪热,且石膏重用于麻黄,以监制麻黄辛温之性,而为辛凉之用,故汗出者不忌麻黄,无大热者不远石膏。加黄芩、川贝母、半夏以清泻肺热、化痰止咳,且在邪去大半之时及时养阴清肺,以防正伤,药中病机,疾病乃愈。

  3.胃热炽盛

李某,女,6岁,1999年6月9日初诊。间断鼻衄1月余,加重3天,流血量多,血色殷红伴低热,口渴思饮,大便干燥,小便短赤,舌红、苔黄,脉细数。证属胃热炽盛之鼻衄,治以清热泻火,凉血止血。方用清胃汤加减。处方:生石膏(先煎)60g,白茅根、生地黄各15g,茜草、牡丹皮、牛膝各10g,黄芩6g,黄连、生大黄(后下)、甘草各3g。2剂后鼻衄止,大便软,原方去大黄,生石膏减为30g,再进5剂而愈。

按:石膏性寒质重,外能解肌肤之热,内能清肺胃之火,因此用量宜大、宜生用,且宜久煎。但苦寒过极,易伤胃气,加之小儿脏气清灵,随拔随应,故在鼻衄止后清热泻火当须有节,中病即止,不可过剂。清胃汤去升麻加牛膝以引血下行,上病下取;生大黄泻热通便,白茅根、茜草凉血止血。诸药合用,胃热得除,鼻衄乃止。

编者按:石膏虽为大寒重镇之品,中医言过量有伤脾胃之害。但临床只要辨证准确,当用石膏清热泻火者,小儿重用亦无妨。

相关文章:

生石膏的作用,名老中医运用生石膏的临床经验

重用石膏治疗小儿温病发热一例

桑菊银翘合剂,重加石膏治疗产后高烧一例

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

竹叶石膏汤方歌与功用

标签: 中药良方 中药方剂 中草药图谱 中草药图片大全 
上一篇: 海金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,海金沙的副作用与禁忌
下一篇: 紫草浓煎液外擦防治化疗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

作者:标药网官方 @ 标药网   2021-08-13

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。

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: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,可以点击: 养生保健

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,请遵医嘱,本站概不负责!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