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标药公众号
随时掌握最新中草药知识

中草药资料网站

www.biaoyao.com

健脾化湿,宣畅气化是治泄泻的根本法则

ID:15164 / 打印

摘要:中国古代哲学认为“气”是化生万物的本原物质,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气化运动产生的,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,是脏腑调节的重要因素。“气化异常”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关键因素。气化失常,水液运化失司,从而引起人体水湿代谢障碍是泄泻的病机。从健脾化湿,宣畅气化是治泄泻的根本法则。

关键词:中医;气化理论;泄泻

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,甚至泻出水样为主症的病症。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、禀赋不足、饮食失节、情志失调、病后体虚等原因均可导致,其病机主要在于脾虚和湿盛,脾胃受损,湿困脾土,则肠道功能失司,发为泄泻[1]。其病位在肠,脾失健运是关键,故临床多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大法,笔者从经典著作及临床上思考,认为从中医学关气化理论论治泄泻,希望能为泄泻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。

  1 理论依据

“气化”最先出自《太始天元玉册》[1],北宋张载在《太和》篇中提出“由太虚,有天之名;由气化,有道之名”池认为“气”包含了阴阳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,气的运动变化过程即是阴阳对立面的互相排斥、互相吸引的过程,使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。目前“气化”的概念是指气的运动而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[2]。

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篇》云:“气之升降,天地更用也。升已而降,降已而升,是以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,故气者生化之宇”。由此可见,气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一种普遍形式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》曰:“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,精食气,形食味,化生精,气生形,精化为气者,是养生以尽天年,全恃气化也”,明确指明气化生精。“气化”是气-精-味-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过程。

《内经》载“阴阳者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”人体生命活动产生各种变化的动力是阴阳二气相互交感所形成的,其主要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。所以气化是阴阳矛盾运动的结果。脾与胃虽同司水谷运化,而具有不同的特性及作用。《黄帝内经·五藏别论篇》曰:“所谓五藏者,藏精气而不泄也,故满而不能实。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所以然者,水谷入口,则胃实而肠虚;食下,则肠实而胃虚。故曰:实而不满,满而不实也。”脾与胃的功能表现虽多,但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出入上,简称气化。

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篇》云:“出入废则神机化灭,升降息则气立孤危。故非出入,则无以生长壮老己;非升降,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。是以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。故器者,生化之宇,器散则分之,生化息矣。故无不出入,无不升降”。脾胃居中州,斡旋饮食精微,化生气血,灌溉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是气血精微及糟粕升降、转输、运化的枢纽,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。《脾胃论》云:“万物之中,人呼吸升降,效象天地,准绳阴阳。盖胃为水谷之海,饮食入胃,而精气先输脾归肺,上行春夏之令,以滋养周身,乃精气为天者也;升己而下输膀胱,行秋冬之令,为传化糟粕,转味而出,乃池阴为地也”[3],在脾胃来说,脾主升,胃主降,《类证治裁》曰: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。脾升胃降是全身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,一旦脾胃的升降作用失常,或只有下降而不升浮元气,或只有脾气升浮而不下降浊气,便会导致气机逆乱。由于升降浮沉的失常,以致“清气不升,独气不降,清浊相干,乱于胸中,使周身气血逆乱而行”。脾胃气虚,升降功能失常,则百病由生,此即“损伤脾胃,真气下溜,或下泄而久不能升,是有秋冬而无春夏,乃生长之用陷于頻杀之气,而百病皆起;或久升而不降,亦病焉”之意。

  2 气化理论对泄泻的病机阐述

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、禀赋不足、饮食失节、情志失调、病后体虚等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,引起“气化失常,水液运化失司”从而引起人体水湿代谢障碍。当致病因素影响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气化失常,五脏皆有气化,气化在人体中无处不在,在每个脏腑组织器官中,每时每刻都在进行,五脏先天的柔弱,使脏腑的气化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下,在外因或者内因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,则引起气化的失常,这里是中医从内在的先天因素寻找泄泻发病的基本因素,但同时也强调了后天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,这两者互相影响构成了泄泻的发病基础。”

古代医家明确肯定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因素。认为泄泻的病变多在脾,病理因素主要是湿。泄泻关系脾、胃、大小肠 若脾、胃、大小肠功能障碍,其运化失常,则水谷不能腐熟、消化,清浊不分而发为下泄。泄泻以脾胃病变为关键。长期饮食不节、饥饱失调,或劳倦内伤,或久病体虚,或素体脾胃虚弱,不能受納水谷,运化精微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清浊相混,水走肠间而为泄泻。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指出:“胃脉虚则泄。”又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曰“:脾病者,虚则腹满肠鸣,飧泄,食不化。”

与肝、肾等脏的病变相联系 肝气郁实,横逆于脾胃亦可导致泄泻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“:春伤于风,夏生飧泄。”春伤于风,则易肝气内郁,使脾胃受病而发飧泄。又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曰“:土得木而达。”若肝气失和,郁结不疏,横逆克脾,或土虚木贼,气机失调,亦可发为泄泻。泄泻与肾亦有密切的关系。肾阳衰微,脾失温养,肾为胃之关,关门失守,可成泄泻。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说:“肾脉小甚为洞泄。”[4]气化影响到脏腑的功能,出现脏腑气机失调,导致各脏腑的功能失司,在五行相克下,脏腑互相克制,加重泄泻的发病。

中医的气化理论贯穿整个人体的代谢。气化无处不在,正是有了气化人体才能不断生长壮老。泄泻主要是中焦脾胃运化失司,湿邪困脾,清浊不分,水湿杂下,出现泄泻。从整个泄泻的发病过程,主要还是以脾胃的气化功能失司,人体的水液代谢出现障碍,水液储留,超过脾胃的正常代谢,影响整个人体各脏腑的气化,人体气机升降失司。如《内经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》说“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。”说明气化是泄泻病机的根本。

  3 从健脾祛湿,宣畅气化是治疗泄泻的根本法则。

气化失常,水液运化失司,从而引起人体水湿代谢障碍是泄泻的病机。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关键,致病因素作用下,脾的运化失司,脾胃升降失常,水湿清浊不分,下迫大肠,发生泄泻。所以在治疗上应该健脾化湿,恢复中焦气机的升降,则湿邪得以运化,脾无湿邪所犯,则泄泻可止。临床上可以在补益脾胃时加入调节脾胃升降的药物,以白术配枳实,枳壳配桔梗、谷芽配麦芽来调整脾胃的升降,尤其是枳壳和谷芽、麦芽,认为枳壳能升能降,善调中焦气机,而谷麦芽一升一降,相须为用,既能消食又能宽中,使脾胃气机顺畅。除考虑脾胃本身的因素外,还要重点考虑由其他脏腑气机升降失调而影响脾胃的升降,比如肝失疏泄,肺失宣降等因素,不能一讲升降即为脾胃,而应考虑诸如疏肝和胃,宣肺降逆之法。在上述的基础上根据病因再分别合以“清热、健脾、润燥、益气、温阳、淡渗”等法。

综上所述,气化失常导致的水液运化失司,从而引起人体水湿代谢障碍是泄泻的主要病机,从气化理论的角度阐释泄泻的病机,不违背祖国传统医学的本质,并使气化理论在临床上更深的发展。

  参考文献:

[1]周仲瑛.中医内科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7:234-235.

[2]李素云,龚德,赵京生.“经脉”与“脉”概念内涵辨析—从唐宗海用气化观点阐释“经脉”说起[J].辽宁中医杂志2009,36(7):1100-1102.

[3]孙广仁.中医基础理论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2:29.

[4]王熙国,吴明富.辛味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[J].陕西中医,2004,25(9):842.

[5]倪红梅,方盛泉.《内经》“泄泻”之探析及演绎[J].上海中医药杂志,2008,42(9) .

来源:云南中医中药杂志

标签: 中药良方 中药方剂 中草药图谱 中草药图片大全 
上一篇: 白升麻
下一篇: 从水谷精微分布紊乱机制探讨中医干预胰岛素抵抗的思路

作者:标药网官方 @ 标药网   2021-07-06

标药网是一家 中草药专业资料网站 。

如果你想找偏方可以点击: 中医偏方 或想中医养生的,可以点击: 养生保健

中草药偏方切莫自行服用,请遵医嘱,本站概不负责!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